| 以下是引用jacky在2004-11-3 13:08:03的发言:
转贴自三夫户外运动  以上资料由 张晓威 提供  《定向越野》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刚刚在三夫看到的,不知还来本来的急. 定向越野的技能  定向运动是一项处在发展和变化中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它的技能会因为这个变化而变化。在进行不同项目的定向运动时,由于使用的装备、器材以及组织比赛的方法不同,因而需要的技能也不尽相同。限于篇幅,这里仅介绍典型的定向运动项目——定向越野的技能。 一名好的定向越野选手的技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在野外能够迅速地 辨别方向 ; 2.能熟练地使用 地图 和 指北针 ; 3.善于进行长距离的 越野跑 ; 4.既果断又细心,能够迅速 选择最佳的行进路线 。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运动员的辩别方向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始终都是最基本的。 定向越野的技能--野外辨别方向  在自然界,有某些动物是具有辨别方向的本能的,例如鸽子。有关专家经过测验证明,人类的某些成员也具备这种能力,但是绝大多数都不具备,或者仅仅是潜在地具备。因此,人们要在野外确定方向,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和工具。 利用地物特征 下述地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分向:
房屋:房屋一般门朝南开,在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庙宇通常也南向设门,尤其是庙宇群中的主要殿堂。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枝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同时,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凸出地物:例如墙、地埂、石块等,其向北一侧的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苔类植物。
凹入地物:例如河流、水塘、坑等,其向北一侧的边缘(岸、边)的情况与凸出地物相同。 利用太阳与时表判定 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按下面这句话去做,就能较快地辨别出概略的方向:“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如在上午9时,应以4时30分的位置对向太阳;如在下午2时40分(即14时40分),则应以7时20分的位置对向太阳,此时“12”字的方向即为北方。为提高判定的准确性,可在“时数折半”的位置上竖一细针或草棍,并使其阴影通过表盘中心,见图。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2581454657.jpg[/upload] 需要注意的是: 
1.“时数”是按一日24小时而言的,例如下午l时,就是13时;
2.在判定方向时,时表应平置(表面向上); 
3.此方法在南、北纬度2O°30’之间地区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
4.要注意时差的问题。即要采用“以标准时的经线为准,每向东15°加1小时,每向西15°减1小时。的方法将标准时间换算为当地时间。 利用指北针 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其N端(通常都有标志)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利用指北针辨别方向是十分简便快捷的,但是需要注意:
1.尽量保持指北针水平;
2.不要距离铁、磁性物质太近;
3.不要错将磁针的S端当做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误判。  夜间利用星体 
1.利用北极星
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观察时,其距离地平面的高度约相当于当地的纬度。寻找时,通常要根据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或w星(即仙后星座)确定。北斗七星是七个比较亮的星,形状象一把勺子,将勺头甲乙两星连一直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为甲乙两星间隔的五倍处,有一颗略暗的星,即北极星。见左图。 
当地球自转,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则可利用W星寻找。W星由五颗较亮的星组成,形状象个“W”字母,向W字缺口方向延伸约为缺口宽度的两倍处,就是北极星。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13354039.jpg[/upload] 2.利用南十字星 在北纬23°3O’以南的地区,夜间有时可以看到南十字星,它也可以用于辨别方向。南十字星由四颗较亮的星组成,形同“十” 字。在南十字星的右下方,沿甲乙两星的连线向下延长约该两星的四倍半处(无可见的星),就是正南方。见右图。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1792582.jpg[/upload] 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地图(一) 
  
  与其他地图图种相比,国际定向越野使用的地图(以下简称越野图)是一种更为清晰易读,便于在野外行进中使用的专用地图。 越野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地图上最重要的参数之一。要想学会识别、使用越野图,首先应懂得地图比例尺。 1.比例尺的慨念:图上某线段的长度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之比,叫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图上长/相应实地水平距离 
  如某幅图的图上长为1厘米,相应实地的水平距离为15000厘米,则这幅地图是将实地缩小15000倍测制的,1与15000之比就是该图比例尺,叫1:15000或1:1.5万地图。  2.比例尺的特点 
——比例尺是一种没有单位的比值,相比的两个量的单位必须相同,单位不同不能成比;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的。比值的大小,可按比例尺分母来确定,分母小则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则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如1:1万大于1:1.5万,1:25万小于1:1万;
——一幅地图,当图幅面积一定时,比例尺越大,其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小,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包括的实地范围就越大,图上显示的内容就越简略; 
——比例尺越大,图上量测的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图上量测的精度也就越低。  3.图上距离的量算 
用直尺量读 
  当利用刻有“直线比例尺”的指北针量读时,可根据刻在尺上的数值在图上直接读出相应实地的距离。 
  当利用“厘米尺”量读时,要先从图上量取所求两点间的长度,然后乘以该图比例尺分母,即得出相应的水平距离(需将结果化算为米或公里):
  实地距离=图上长X比例尺分母 
  如在1:1.5万越野图上量得某两点间的距离为3毫米(0.3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 
  3毫米xl5000=45000毫米(45米)
  当量算某两点间的弯曲(如公路)距离时,可将曲线切分成若干短直线,然后分段量算并相加。
估算法 
  估算法又叫心算法,这种方法在定问越野比赛中最有实用价值。要掌握它,需要具备下述两方面能力: 
——能够精确地目估距离,包括图上的距离和现地的距离:在图上,能够辨别0.5毫米以上尺寸的差异;在现地,目估距离的误差不超过该距离总长度的1/10,如某两点间的准确距离为100米,目估出的距离应在90—110米之间。 
——熟知几种图上常用的尺寸单位与相应实地水平距离的对应关系,如:在1:1.5万图上,1毫米相当实地15米;2毫米相当实地30米,1厘米相当实地150米.....(参见下表)
                           几种基本尺寸相当于实地的水平距离 
基本尺寸\比例尺    1:10000     1:15000     1:20000 
         0.5mm             5m           7.5m         10m 
            1mm           10m            15m         20m 
            2mm           20m            30m         40m 
            5mm           50m            75m        100m 
           10mm         100m          150m        200m 
图上量算距离应注意的问题 
  从越野图上量得的距离,不论是直线还是曲线距离,都是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如果实地的地形平坦,图上所量距离接近于实地水平距离;如果实地两点间的地形起伏,则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量得的水平距离。因此,在计算行进里程时,必须根据地形的起伏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将图上量得的距离加上适当改正数。下表是根据在不同坡度的道路上经实验得出的改正数。在有些地区(如深切割的山地),实际改正数可能会大于该表中所列的数据。
                             水平距离改正数 
     坡度         加改正数(%)      坡度          加改正数(%) 
    0°~5°             3                20°~25°             40 
    5°~10°          10                25°~30°             50 
    10°~15°        20                30°~35°             65 
    15°~20°        30                35°~40°             80 
如果对行进的里程只求概略的了解,可以根据下列经验数据进行改正:
          地形类别                   加改正数(%) 
    平坦地(有微起伏)            10~15 
    丘陵地(比高100米以下)    15~20 
    一般山地(比高100-200米) 20~30 
越野图的注记 越野图的注记主要分为三类: 
1.地名注记
  在越野图上,地名的表示并不重要,除非对运动员判定方向与确定站立点非常有用,地名(包括村镇、河流、高地等)一般不表示。 
2.高度注记 
  高度注记分为等高线注记(注在等高线上)、高程注记(地面高程注记绘有测注点“.”,水面高程注记旁则不绘测注点)和比高注记三种。 
3 .图外说明注记 
  越野图图外说明注记包括比例尺、等高距、图名、图例、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成图方法、用图要求等。有时越野图上还会印有检查卡片、检查点说明表、赞助人广告等。 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地图(二) 
  
越野图的符号   识别越野图的符号对于正确地使用越野图是十分重要的。而识别符号不能靠机械地记亿,需要了解它们的制定原则,了解符号的图形、色彩和表意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样才能根据符号联想出每一种地面物体的外形、它的特点和它的专门功能。 1.符号的分类与颜色   如同其他地形图一样,越野图也要求完整而详细地表示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植被和境界,即所谓“地图的六大要素”。   根据定向越野比赛的特殊需要,国际定联将越野图的符号分成五类: 地貌,用棕色表示。(看图例>>)
  这类符号还?ㄐ∏稹⑿⊥莸亍⑼裂隆⒊骞怠⒍钙隆⑼猎?缺硎镜孛嫦晗感翁?淖?欧?拧?n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244048420.jpg[/upload]
岩石与石块,用黑色表示。(看图例>>)
  岩石与石块是地貌的特殊形式,它们既可以为读图与确定点位提供有用的参照物,又可以向运动员表明是危险还是可奔跑通行的情况。为使它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貌符号,这一类符号使用了黑色。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252778640.jpg[/upload]
水系与淤泥地(沼泽地),用蓝色表示。(看图例>>)
  这类符号包括露天的明水系和水生或沼泽生的植物。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26438634.jpg[/upload]
植被,用空白或黄色和绿色普染表示。(看图例>>)
  植被情况的详细区分和全面表示非常重要。植被是按下列基本原则表示的:
——白色(空白) 指一般性起伏地上的树林的密度适度,地面上无阻碍行进的灌木或杂草丛,可以按正常速度奔跑的地区。 
——黄色 空旷的地域。分为空旷地,半空旷地及凌乱的空旷地。 
——绿色 树林中密度较大的地区。按可跑性分为慢跑:使正常跑速降低20—50%;难跑:使正常跑速降低50—80%;通行困难:使正常跑速降低80—100%。上述可跑性的区分均取决于树林的生态,如树种、密度及矮树、草丛、蕨类、荆棘、荨麻等的生长情况。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294836737.jpg[/upload]
人工地物,用黑色表示。(看图例)
  包括各种道路、房屋、栅栏、境界等地图符号。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04822967.jpg[/upload]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1930187.jpg[/upload]
[upload=jpg]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14866800.jpg[/upload]
2.符号的等级 
  根据各类符号在世界各国定向越野图上出现的频率,同时为了促进全世界定向越野地图的标准化,国际定联将越野图的符号分成三个级别: 
  A———适用于各种国际比赛和世界锦标赛; 
  B———可以用于一定地形类别之中的; 
  C———在特殊地形中补充A级和B级的非国际通用符号。   在国际定联1982年制定的《国际定向运动图制图规范》 (《Drawing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Maps》)中,A级符号列出73个,B级符号列出25个,C级符号未做统一规定。 3.符号的大小与相互关系   为了完整而详细地表示出地形,同时又能保证越野图的清晰、易读,国际定联规定了越野图符号的最小尺寸以及相互靠近的符号的关系的处理原则与最小间隔。   符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符号间最小距离的规定,都是以日光条件下的正常视力和地图制印能力为依据制定的。通常: 
  ——岩石类符号、河流与沟渠类符号,最短不小于0.6mm;
  ——虚线符号,至少应有两段;
  ——点状符号,至少应有两个点;
  ——淤泥地最小面积应为两条0.5mm长的线;
  ——兰、绿、灰、黄的普染色块和黑色的网点,图上最小面积为0.5mm2;兰、绿、黄色的网点最小面积为1.0mm2。 
  ——同颜色的两条线间的最小距离,如黑与黑、棕与棕之间, 为O.15mm; 
  ——两条兰色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0.25mm。    当若干小而重要的地物紧靠在一起,即使用最小尺寸的符号表示,符号大小也超过了实地地物的大小时,这些符号仅保持了它们相互间位置关系的正确性,实际的准确位置已经做了合理的移动。 4.符号的图形特点(不包括C级符号)   无论何种地物,它们在现地的平面形状特点都可以被理解为:面状的、线状的和点状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图上各种符号的图形特点与实地地物的形状特点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一一对应。    面状的: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通常较大,包括树林、湖泊、宽河、淤泥地、建筑群等,它们用依比例尺描绘的符号或轮廓符号表示。我们可以在图上直接量算出地物在实地的长宽和面积,因此有些教科书称这类符号为“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线状的:这类符号包括小河、公路、铁路、窄林道、石垣等等,它们的长度是依比例尺缩绘在图上的,宽度则没有依比例尺表示,因此这类将号又被称作“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点状的:这类符号在实地的面积或体积通常较小,但它们的外形或功能却具有明显的方位作用,是运动员在行进中的重要参照物。例如水坑、石块、塔形建筑物、水井等,用不依比例尺描绘的图案符号或点状符号表示。在图上,点状的符号本身并不指明地物的大小或它所占有的面积,因此不能进行量算。这类符号拥有自已的“定位点”,即地物在现地的精确位置: 
           符号举例                定位点 
      ■  △  ×  □  ●  ▲    在图形的中心 
                                   在符号的重心 
点状的符号又被称为“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号”。  5.认识符号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越野图上,对于一组属性相近的地物,通常只规定一个基 本符号,然后根据这些符号的不同分类,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 在识别符号时,不要搞混。   为了表示某些同类地物之间的差别,一般只将它们的基本符号做一些局部的改变或方向调整,在认识这些符号的时候应特别仔细,注意符号本身或其与周围地形之间的细微差别.
当若干同类符号以某种有规律的排列方式来表示地物时,它们所反映的只是地物的性质和范园,并不代表地物的个数和精确位置。   某些地物,虽然它们的性质相同,但当它们的长度、宽度或直径不同时,图形特点将会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面状地物、线状地物或点状地物,虽然它们的符号在图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但在现地,除非具有足够的经验,否则就不易看出它们的区别。 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地图(三) 
  
越野图的地貌   地貌就是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如山地、平地、凹地、谷地等。当然也包括一些附属于它的地物,如小丘、土崖、冲沟等。 
  越野图采用等高线法表示地貌。能够熟练地应用等高线图形理解地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越野图上的所有要素都是建立在地貌的基础之上,并与地貌形成各种关系。比如,地物的分布、比赛路线的方向和距离等,都要受到地表起伏与变化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在地物稀少的地方及森林中,地貌就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行进参照物。根据许多有经验的运动员的体会,在定向越野的激烈竞争中,只有地貌才是最经常、最稳定、最可靠的向导。 
  要想认识越野图的地貌,必须弄懂等高线显示地貌的方法和掌握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方法。 1.等高线显示地貌的方法  等高线的高程起算面
  等高线是按高程测定的。高程是地面上各点高出平均海水面的高度,即海拔,又叫真高、绝对高。两点间高程之差叫高差,即比高,又叫相对高。    地球上的各个海洋都有自己的平均海水面高度,就是同一个海洋的不同地方也略有差异。因此,我国采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也就是说,是按1956年依据青岛验潮站的观测数据计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做为全国高程的起算面。 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可以通俗地解释为:
  设想把一座山从下至上地按相等的高度一层一层地水平切开,这时山的表面便形成了若干大小不同的截口线(同一条截口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将这些截口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形成一圈套一圈的等高线图,显示出该山的形态。
  
  如果切割山体的每个水平截面都具有各自的海拔高度,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等高线实际上就是由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曲线。 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 
  ——地图上的每条等高线都是实地等高线的水平投影;它既描绘出地貌的平面轮廓,也表示出地貌的起伏。
  ——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每条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的等高线则表示深浅。
  ——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条件下,等高线间隔密,实地坡度陡;等高线间隔稀,实地坡度缓。 等高距的规定
   等高距是相邻两个水平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如图。等高距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貌表示的详略,等高距越小,等高线越多,地面表示就越详细;等高距越大,等高线越少,地貌表示得就越慨略。由于实地地貌的起伏与切割程度的千差万别,适合显示平坦地区的等高距,在显示山区时就可能会出现等高线密集甚至重合;反之,适合显示山区的等高距,在表示平坦地区时又可能会出现等高线过于稀疏。同时,等高线的疏密还会影响到地图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因此,国际定联对越野图的等高距做出了专门规定,并要求将等高距说明印制在每张越野图的显著位置上。例如,国际定联规定:定向越野地图的标准比例尺为1:1.5万,等高距5米;当其他地物不多,地貌在较大的面积上便于表示时,也可以采用2.5米的等高距,但不得在同一张图上使用两种等高距。假如上述标准比例尺及其等高距的地图还不够详细,也可考虑使用1:1万比例尺和其他等高距,但需经过国家定向运动协会的地图委员会批准。 等高线的种类和作用
——基本等高线用O.1毫米的棕色线表示,并按规定的等高距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 
  ——加粗等高线用O.25毫米的棕色线表示。它是为了便于计算高差,从平均海水面起,每隔四条基本等高线描绘一条的曲线,又称“计曲线”。 
  ——辅助等高线用0.1毫米粗的棕色虚线表示,它是按约1/2的等高距测绘的曲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地表形态的信息。 
示坡线
  示坡线是顺着下坡方向绘制并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小短线。它通常绘在等高线最有特征的弯曲上,如山顶、鞍部或凹地底部,以及在读图困难、有必要表明下坡方向的地方。
地貌基本形态及其等高线图形
  地貌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个独有的等高线图形。等高线上任一微小的弯曲都可以象符号那样,向我们表明地貌的特征。 2.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方法 地貌起伏的判定
  学会判定地貌的起伏是对利用等高线研究地貌的最起码的要求。判定地貌的起伏,也就是判定现地地貌的斜坡方向,因此,开始训练识别等高线时,首先就应该注意学会利用示坡线、标高点、河流、等高线注记和图形等,快速判明斜坡的升降方向。 
  ——利用示坡线判定: 顺示坡线方向,下坡; 逆示坡线方向,上坡。
  ——利用河流谷地判定:
  沿河流(谷地)方向时: 向河源,上坡; 背河源,下坡。
  横向河流(谷地)方向时: 向河流,下坡; 背河流,上坡。 
  ——利用等高线注记: 朝字头方向,上坡; 朝字脚方向,下坡。 
  ——利用等高线图形: 山背、山垄等地貌隆起部分的等高线图形,其凸出的部分总是朝下坡方向;而山谷、洼地等的图形则相反,总是朝向上坡方向。
  另外,山的等高线图形,一般山脚处较疏,山的中上部则较密。因此,上坡方向就是等高线图形由疏变密的方向,下坡方向就是等高线图形由密变疏的方向。
[upload=gif]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82842716.gif[/upload]
地貌结构的判定
  学会判定地貌的结构,也就是学会综合、完整地了解一定区域内地貌的相互关系和位置的方法。地貌结构的判定不仅有利于确定站立点,而且还可以帮助运动员在快速运动中保持清醒的方位意识,以便对整个比赛中的体能、技能的发挥做出合理安排。 判定地貌的结构,首先应利用图中明显的标高点、河流、谷地等,概略判明区域的总的升降方向并弄清楚大的地貌的起伏、分布规律。然后,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弄清楚地貌的结构线、特征线和特征点(即山脊线、坡度变换线、山顶、鞍部等)的平面位置和高度、坡度的比较上。 
  为了便于判定地貌,在时间、条件允许时,可以运用粗细不等的实线和虚线、圆圈、“×”等,在图上分别标出大小等级不同的山脊(山背)、山谷、山顶和鞍部,借此建立对地貌结构的基本概念,并由此做出对它们可能给运动带来的影响的清醒估计。 高程和高差的判定
  高程判定是判定地面上某点的海拔高度;高差判定是判定地面上某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值。判定高程和高差,都要依靠图上的高程注记和等高线。 
高程判定: 
  ——某点在等高线上,它的高程就是该等高线的高程。如图中的房屋,高程为85米; 
  ——某点在两等高线之间约二分之一处,它的高程就等于下面那条等高线的高程加上半个等高距。如图中的大石块“点”,高程约为137.5米。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位于两等高线之间约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或其他位置上的任意点的高程。 
高差判定:
  学会了上述判定高程的方法,判定高差就变得较容易了。
  ——当两个点位于同一斜面上时,只要数一下等高线的间隔数量(乘上等高距),并加上余高,即可求出两点间的高差。如图中的房屋至大石块之间的高差,约为52.5米;
  ——当两个点不在同一斜面上时,先要分别求出它们的高程,然后用大数减去小数,也就求出了两点间的高差。如图中的房屋至岩坑之间的高差约为43米。
[upload=bmp]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92629823.bmp[/upload]
斜面形状和坡度的判定
  判定斜面形状和坡度在定向越野比赛中的作用,主要是可以帮助运动员避开消耗体力过大的地形。同时,特征明显的地貌斜面形状又是良好的行进参照物。 
  根据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利用最简单的方法——目估法判定斜面形状和坡度是可能的。 
  斜面形状可根据等高线图形的疏密变化直接判定,如图所示:
[upload=bmp]http://210.211.10.4:8990//UploadFile/2004-11/200411313395119454.bmp[/upload]
坡度要根据图上等高线间隔的大小判定。在1:1.5万,等高距为5米的标准定向越野图上,可按下式求出斜面的概略坡度:   
     α19°÷d α=坡度 d=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间隔(单位:毫米) 
  几个常见尺寸相应实地的坡度(近似值): 
     2mm≈9.5° 1mm≈19°  0.5mm≈38° 
   注意:此方法在d值小于0.5毫米时不宜采用。因为d值较小,估算坡度的误差就越大。 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地图(四) 
越野图上的其他内容
1.磁北线 
  磁北线(MN线)是地图上表示地磁的方向线。它不仅可以用来标定地图的方向、测量目标的方位角,还可以用于概略地判明行进路线的方向和距离。s
  磁北线在图上用0.175毫米的黑色平行线表示。在1:1.5万的越野图上,要求两相邻磁北线间的距离约相当于实地500米;在1.1万的图上,要求两磁北线间的距离约相当于实地250米。磁北线在图上的长度,要求贯通整个赛区。
2.比赛路线符号 
  比赛路线是在定向越野比赛前根据设计临时标绘的内容在较正规的定向越野比赛用图上,比赛路线符号一律用透明紫色(PMS)表示。对于等级高的比赛,国际定联规定必须在赛前将路线符号加印在比赛用图上,其他等级的比赛则可以用红色圆珠笔手工填绘。
读图的一般规则
1.要完整、正确地理解越野图 
  越野图不是地面客观存在的机械反映,它是通过制图工作者采用取舍、概括、夸大、移位等制图综合方法完成的。因此,图上物体的数量、形状、大小、精确位置等与实地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例如: 
——在多种地物聚集的地方只表示了对运动有价值的,其他地物通常不表示或仅象征性地选择表示; 
——山背上、河岸边的细小凸凹,图上不可能全部表示,仅表示出了它们的慨略形状; 
——公路、铁路等线状地物,其符号的宽度是夸大了的。地图比例尺越小夸大程度越高,这必然引起线状地物两旁其他符号的移位,因此这些符号的位置就不可能十分精确。
2.要有选择地了解地图的内容
  读图时不能漫无边际什么都看,而应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如何定向和越野跑问题有关的地域和内容上。可以先综合扫视一下图上的比赛地域,而后确定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进而获取需要的信息。
3.要对各类符号进行综合阅读 
  不能孤立地看待地物或地貌的单个符号,而应将它们与地貌和其他地形要素联系起来阅读。即,不仅要了解它们的性质,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方向、距离、高差等空间位置关系,从而明确这些要素对竞赛的综合影响。
4.要注意读图与记图的关系
  读图时,要边理解边记忆,对在竞赛中可能有助于判定方位与确定站立点的各种要素更应如此。有效的读图应转变为这样一种能力:比赛中不必过多而频繁地查看地图就能在自己的意识中清楚地再现从图上得到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快速而准确地确定自己在图上的他置、下一步的运动路线和方向。
5.要考虑现地的可能变化
  虽然越野图的测制十分强调现势性,但由于人工或自然的原因造成地形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十分迅速的,因此,读图时必须根据图廓外说明注记中注明的测图时间,考虑图上表现内容落后于现地变化的可能性。一般,测图时间距离使用时间越久,图上与现地之间的差异就会越大。
定向越野的技能--国际定向越野图与指北针的使用 
  熟练地掌握使用国际定向越野图与指北针的各种方法,在定向越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认识越野图是为了正确地使用越野图,因此,在学习定向越野技能的阶段,必须选择最合适的场地、用较多的时间去进行使用越野图与指北针的训练。下述内容中,有的是属于最基本的和必须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的,有的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选择一两种最适用的方法进行训练,以便收到触类旁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 
标定地图 
  标定地图就是为了使越野图的方位与现地的方向相一致。这是使用越野图的最重要的前提。
1.概略标定 
  越野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当我们在现地正确地辨别了方向之后,只要将越野图的上方对向现地的北方,地图即已标定。 这种方法简便迅速,是定向越野比赛中最常用的方法。 
2.利用磁北线(MN线)标定 
  先使透明式指北针圆盒内的定向箭头“↑”朝向地图上方,并使箭头两侧的平行线与越野图上的磁北线重合(或平行),然后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对正磁北方向,地图即已标定。
3.利用直长地物标定 利用直长地物(如道路、土垣、沟渠、高压线等)标定地图,首先应在图上找到这段直长地物,对照两侧地形,使图与现地各地形点的关系位置概略相符,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的直长地物与现地的直长地物方向一致,地图即已标定。 
4.利用明显地形点标定地图 
  当你位于明显地形点上,并已从图上找到该地形点的位置(即自己所在的站立点)时,可以利用明显地形点标定地图。方法是:先选择一个图上与现地都有的远方明显地形点(目标),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的站立点至目标的连线与现地的站立点至目标的连线相重合,此时地图即已标定。 
对照地形 
  对照地形,就是要通过仔细的观察,使图上和现地的各种地物、地貌一一“对号入座”,即相互对应。对照地形在定向越野比赛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站立点尚未确定时——只有正确地对照地形,才能在图上找出正确的站立点位置;二是在站立点已经确定,需要变换行进方向时——只有通过对照地形,才能在现地找到已选定的最佳行进路线。 对照地形一般应先标定地图,然后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对照方法: 
1. 在站立点尚未确定前: 首先应概略地标定地图,然后迅速地观察一下周围,记清最大或最有特征的地物、地貌的大概方位与距离,并从图上找到它们,此时站立点的位置即可概略地确定。若想较精确地确定,则需按下节中所介绍的方法去做。 
2. 在站立点已经确定之后: 同样首先应概略地标定地图,然后从图上查明自己选定的运动路线上近前方两侧的特征物,同时记清他们的大概方位与距离,并将它们在现地辨别出来,然后再前进。 如果因为地形太复杂,如山丘重叠、形状相似等,不易进行对照,可以先采用较精确的方法标定地图,然后用带刻度尺的指北针的长边切站立点和特征物,并沿这条直长边向前瞄准,则特征物一定在此方向线上。如此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应变换对照位置,或者登高观察和对照。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现地对照地形,都必须特别注意观察和对照地形的顺序与步骤问题。现地对照地形的顺序一般是:先对照大而明显的地形,后对照一般地形;由近及远,由左至右;有点及线,由线及面;逐段分片,有规律地进行对照。在步骤方面,首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是要保持地图方位与现地方位的一致,然后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下面的步骤。 
确定站立点 
  熟练地掌握在图上确定站立点的各种方法是学习使用地图的关键。对于这些方法,除了要记住它们各自的步骤、要领,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对他们进行选择使用和结合使用。 
1. 直接确定 
  当自己所处位置是在明显地形点上时,只要从图上找出该地形点,站立点即可确定。这是一种在行进中,特别是奔跑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采用直接确定法的困难在于:在紧张的进程中,怎样才能很快地发现可供利用的明显地形点?当同一种明显的地形点互相靠近的时候,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区别他们,防止“张冠李戴”? 可以称得上是明显地形点的地物主要有: 
——单个的地物; 
——现状地物的拐弯点、交叉点(呈“十”字形)、交汇点(呈“丁”字形)和端点; 
——面状地物的中心或者有特征的边缘。 可以称得上是明显地形点的地貌主要有: 
——山地、鞍部、洼地; 
——特殊的地貌形态:陡崖、冲沟等; 
——谷地的拐弯、交叉和交汇点; 
——山脊、山背线上的转折点、坡度变换点。
2.利用位置关系确定 
  当站立点位于明显地形点附近时,可以采用位置关系法。 利用位置关系法确定站立点主要是依据两个要素,一是站立点至明显点的方向,二是站立点至明显点的距离。在地形起伏明显的地方,还可以结合高差情况进行判定。 
3.利用“交会法”确定 当站立点附近无明显地形点时,可以利用“交会法”确定站立图3-17利用90°法确定站立点点。按不同情况,它又可以具体分为90°法、截线法、后方交会法和磁方位角交会法。这些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判断或测量距离也能确定出较为准确的站立点位置,这对于初学者学习、巩固使用越野图的训练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它们中的一些方法,要么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运用,要么就是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因此在定向越野比赛中一般较少使用。 
90°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包括道路、沟渠、山背线、谷底线、坡度变换线等)上时,如果在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找出一个明显地形点,那么确定站立点就简单得多:线状地形符号与垂直方向线的交点即为站立点。 
截线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上,但在其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没有明显地形点,可以采用此法。其步骤是: 
  标定地图;
  在线状地形的侧方选择一个图上与现地都有的明显地形点; 
  利用指北针的直长边缘(也可用三棱尺、铅笔等)切于图上明显地形点的定位点上(为便于操做可插一细针),然后转动指北针,使其直长边照准该地形点; 
沿指北针的直长边向后画方向钱,该方向线与线状地形符号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连线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上,同时待测的位置恰好是在某两个明显地形点的连线上,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确定站立点。
后方交会法、磁方位角交会法 这两种方法只在下述情况下使用,即在待测点上无线状地形可利用, 而且地图与现地相应地都有两个以上的明显地形点。 
  后方交会法通常要求地形较开阔,通视良好。其工作步骤如下:在图上找到选定的方位物之后,标定地图;然后按照截线法的步骤分别向各个方位物瞄准并画方向线,图上方向线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如图3-20。 图3—20 利用后方交会法确定站立点 
  磁方位角交会法 既可以在地形开阔时使用,也可以在丛林中使用。但是,在丛林中需要攀爬到便于向远方观察的树上或其他物体上进行。其步骤如下:
——选择图上和现地都有的两个明显地形点,并用指北针分别测出至该两地形点的磁方位角; 
——标定地图。 将所测磁方位角图解在地图上。图解磁方位角时,要先转动指北针的分度盘,让指标分别对正所测的方位角值,再将指北针的直长边分别切于图上被照准的两个地形点符号并转动指北针;待磁针与定向箭头重合后(参见图3—29),分别沿直长边描画方向钱。两方向线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利用地图行进是定向越野的基本运动方式,它有赖于运动员对前面所述各种专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辨别方向,识别越野图以及标定地图,对照地形确定站立点,都是为了能够熟练地利用地图行进。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地形情况,个人特点,选择下述对自己最适合的一两种方法,反复练习,融汇贯通,以便在比赛时不降低或少降低运动速度的情况下,始终正确地行进在自己选定的路线上,顺利到达目的地。 
记忆法 一般要按行进的顺序,分段地记住路线的方向、距离、经过的地形点、两侧的辅助(参照)物。通过记忆,应该使自己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现地的情景能够不断地与记忆的内容“迭影”、印证,即“人在地跑,心在图上移”。 
拇指辅行法 先明确自己的站立点和将要运动的路线,到达目标,然后转动地图(身体要随之转动),使地图与现地的方向一致,并用拇指压于站立点一侧,再开始行进。行进中要根据自己所到达的位置,不断移动姆指,转动地图,保持位置、方向的连惯性与正确性。
借线法 当检查点位于线状地形或其附近时,可以采用此法。行进时,要先明确站立点,尔后利用易于辨认的线状地形,如道路、围栏、高压线、山背线、坡度变换线等,做为行进的“引导”,使自己运动时更有信心。由于沿着线状地形前进尤如扶着楼梯的栏杆行走,因此国外称这种方法为“扶手法(Handrail)”。 
借点法 当检查点附近有高大、明显的地形点时,可用此法。行进前,要先将目标辨认清楚(亦可用其他物体佐证),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前往检查点。
导线法 当站立点距离检查点较远,途中地形又很复杂时,可以采用此法。行进过程中,要多次利用各个明显地形点,确保前进方向与路线的正确性。但需注意:切勿将相似的地形点用错。
  迷失方向怎么办?当在现地找不到目标,同时又无法确定站立点时,就是迷失了方向。下面介绍的是寻找正确方向的几种常用方法。 
沿道路行进时:
  标定地图,对照地形,判明是从哪里开始发生的错误以及偏差有多大,然后根据情况另选迂回的道路前进。如果错得不多,可返回原路再行进。 
越野行进时:
  应尽早停止行进,标定地图后选择最适用的方法确定站立点,然后尽量取捷径插到原来的正确路线上去,不得已时再返回原路。 
在山林地中行进时:
  根据错过的基本方向,大概距离,找出最近的那个开始发生偏差的地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出站立点的概略位置。如果错得太远,确定不了站立点,又不能返回原路,就要在图上看一看,迷失地区附近是否有较大型或较突出的明显地形(最好是线状的),如果有,就要果断地放弃原行进方向向它靠拢,并利用它确定站立点。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就继续按原定方向前进,待途中遇到能够确定站立点的机会后,再迅速取捷径插向目的地。在山林中行进,最忌讳在尚末查明差错程度和正确的行进方向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匆忙而轻易地取“捷径”斜插,这样很可能造成在原地兜圈子。 
  如果在山林地中迷失了方向,甚至连“总的正确方向”都无法确定,那么就需要使用指北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