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户外食品及营养] [转帖]登山保健与食物

一、登山保健 1. 预防重于治疗: 个人的体能与健康状况影响团队功能。 2. 登山医疗的原则: 山中医疗资源有限,且通常距离完善医疗设备较远,以急救、防止伤害扩大为原则。 2.1 伤病症处理原则: (1) 镇定,先了解整体状况 (2) 接触患者,评估病症,并安慰患者 (a)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倾听患者自述 (b) 观察患者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征象 (c) 观察患者有无外伤、变形或出血 (d) 确定无头、颈、脊椎之伤害,方可移动患者 (3) 急救及初步处理 (4) 安置患者及后续处理 3. 登山常见病症预防与治疗 3.1 高山症 症状: 头痛、头晕,心跳加快、胸口闷或痛,恶心,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疲累,水肿。 通常过一、二天后血红素增生,症状即消失或减轻。 原因: 因高山气压降低及缺氧,使血红素与氧气结合率降低, 局部或全身性失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 处理: 无较佳之处理方式。一般饮用热盐水或使用普拿疼(止痛剂)可减轻症状﹔严重时应降低高度,立即下山。 3.2 失温 症状: 体温降低、发抖、苍白,患者觉得很冷、虚弱、嗜睡,严重时呼吸及脉搏减缓、意识不清、昏迷, 若陷入昏迷很容易造成死亡。 原因: 未注意保暖,如低温、强风、及潮湿, 饥饿、疲劳, 严重外伤或失血过多。 处理: 除去肇因,如增添衣物、紧急扎营、换掉潮湿衣物, 供给热能,原则为内温重于外温,供给热糖水。 但应避免咖啡、茶、酒等使血管收缩的食物。 3.3 水泡 处理: 增加摩擦面积,避免伤处破裂感染。 3.4 抽筋(热伤害) 原因: 电解质大量流失,肌肉疲劳,局部低温 处理: 往肌肉伸长方向轻拉,可使用热敷并轻轻按摩,勿用力伸直或拉扯,以免造成肌肉伤害。 3.5 韧带、肌腱伤害 处理: RICE(Rest, Icing, Compression, Elevation)加上固定。 受伤时最需要休息,勿按摩、推拿,以避免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出血,造成肿胀. 受伤48小时内冷敷 以防止继续出血及肿胀,之后藉由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藉以排除受伤部位的淤血。 3.6 骨骼伤害 (1)骨折-- 症状: 局部肿胀、疼痛、压痛,严重时可由下列症状断定骨折:肢体缩短、骨擦音、异性运动、畸形。 处理: 尽量勿移动伤患。若确定非脊椎、头骨之骨折,须先固定伤肢才可移动伤患。 (2)骨刺-- 原因: 因长期牵引或使用,骨骼为应付生理上生物力学之需要,因而多长出来的部份骨头。 处理: 休息、做复健、脊椎牵引、吃药或开刀。 预防: 避免负重过量,或同一姿势使用过久。 (3)脚膝关节酸痛-- 原因: 可能为早期退化性关节炎(关节磨损所致)的起因,关节耗损程度 > 软骨再生速度。 处理及预防:使大腿肌肉(股四头肌)保持活力,做没有撑重的运动, 维生素 E 可能有帮助,但未证实。 3.7 灼、烫伤及冻伤 急救目的:解除疼痛、预防及治疗休克、预防感染 处理: 3B、3C原则: 3B: Burning stoped Breathing Maintained Body Examined 3C: Cool Cover Carry 3.8 中暑 症状: 体温 > =41(oC),皮肤干且发红、脉搏快而强,逐渐转为快而弱,可能丧失神志、发生僵立现象, 随时可能昏迷。 原因: 温度过高且有干而热的风,体温调节中枢失常,汗腺失去排汗功能,以致无法散热。 处理: 送至通风量爽处,解开衣物束带,垫高头肩,仰卧休息,降低体温,清醒时可给予生理食盐水。 平时应避免直接曝晒于太阳下,补充水分及盐分。 3.9 休克 症状: 早期症状为皮肤苍白冰冷,冷汗、虚弱、脉搏快且弱、呼吸短促不规律,不安、焦躁、恶心或呕吐, 口渴、不能入睡、发生出血性休克. 晚期症状为双眼下陷、无反应、瞳孔放大,皮肤血管因充血而有红斑、 血压降低、丧失意识、体温下降,易导致死亡。 原因:外伤、出血、过冷或过热、饥饿脱水、疲劳、情绪过度刺激。 处理:除去肇因,如止血。让患者平躺,下肢抬高20~30公分,但头部外伤、呼吸困难者禁止,给予新鲜空气, 保暖、但勿过热,因热量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增加其血液容量,致循环予身体各重要器官 所需血量更不足,后果更严重。水分是休克患者最需要的,除昏迷及胸、腹、头 严重受伤之外,应给予饮料。安慰患者,并尽快送医。 4. 保护自己 4.1 注意体温下降及休克现象。队员间体能要接近,睡眠要充足。平时多做仰卧起坐,背重时较轻松﹔慢跑可增加心肺功能。 4.2 若有下列症状,请告知领队并休息: 呼吸困难或难过,胸口闷或痛,肌肉、关节强烈疼痛,恶心想吐,头痛,脚不听使唤,头晕,相当疲累,冒冷汗, 嘴唇发紫。 二、登山粮食 1. 登山所需的营养 (1) 三大营养素 醣类: 以运动的动能源而言,对醣类的应用度最高,应占总热量来源的70%。肌肉使用葡萄糖、脂肪酸和酮体 为能量来源。肌肉中存有肝醣,在剧烈活动中还原为葡萄糖输出,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可合成肝醣, 休息状态的肌肉只以脂肪为能量来源。运动中血醣值会降低,其它能量须靠脂肪,但脂肪转换为能量的 过程很慢,主要还是靠每天摄取的醣类食物提供热量。 若在糖分中不只含有葡萄糖,同时添加砂糖及淀粉,则血糖值较不易降低。吃的动作也可引起肝脏释放肝醣。 脂肪: 身体储存的脂肪除了是能量的来源之外,还是主要器官的避震器及御寒的保温层。 脂肪不易分解,效率较醣类低10%~20%,但热量很高,摄取时可不必太多,且有耐饱的好处﹔ 但若在体内不完全燃烧,反而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 蛋白质:当醣类与脂肪燃烧殆尽或短少时,蛋白质就开始派上用场。身体无法储存蛋白质,多余的蛋白质将转化为 能量或脂肪。蛋白质与脂肪摄取量接不宜太多,否则易引起体液酸化,造成疲劳。 身体使用三大营养素的顺序为:醣类->脂肪->蛋白质。登山每日所需的重量比约为4.8 : 1 : 1.1 (2) 无机盐、水分、维生素 无机盐:若缺乏盐分会引起血压降低、晕眩及倦怠,严重时会引起痉挛。 水分:约占体重的65%,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及化学作用进行,平衡体温。丧失过多水分会使血液循环恶化, 但饮用太多水反会使排汗量增加,使盐分排出,应适量饮水,不可过量。最好能少量多次饮水。 水的消毒可用碘、煮沸或滤水器。最好别用净水片。 维生素:有调节生理机能的作用,与代谢密切相关。如醣类以维生素B群做为转换的触媒和催化剂,维生素C与代谢的 氧化还原有关,有助于消除运动后的疲劳。 2.适合登山的食物 (1) 须具备三项条件:不易腐坏、方便食用、富含营养。 (2) 行动中最好采用多蛋白质的饮食,紧急情况与主食因需立即补充能量而采用醣类食品。 (3) 紧急口粮以保持体温为重点,因此以醣类为主,再加少量脂肪之食品最佳。如巧克力、蜂蜜、羊羹、果酱、奶油夹心饼干、 糖果、水果干。 (4) 含蛋白质多的食品用于行动粮较佳,如奶酪、牛奶、火腿、肉干、花生、蛋等。 3. 准备粮食的考虑因素 (1) 需要的炊具种类 (2) 调理的难易度 (3) 储存时间长短 (4) 使用时间(哪一餐用、方便性与适宜性) (5) 份量(人数、天数、食量特别大或小、男女) (6) 水源(缺水时,菜肴宜有汤汁或口味较重较易下饭) (7) 重量及残余物之多寡 (8) 特殊禁忌(素食、不能吃、不敢吃、不爱吃) 4. 炉具 (1) 最好以4~6人为炊煮单位。 (2) 记得带大汤匙,尤其天数长时。 5.登山粮食的打包 (1) 依团体与个人分开 (2) 用塑料容器或塑料袋装(可避免破裂、质轻、不占空间) (3) 依餐别分开包装 (4) 与燃料分开以避免污染 (5) 蔬果切口易腐坏,使用时再切割 6.一日粮食安排 (1)早餐:一日所需大部分的热量,应易于准备与清理,营养成份较高。 (2)午餐:补充养分,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通常于途中食用,最好易于准备且不须炊煮,通常用来补充不够的能量。 最好将午餐放在顶袋或背包的最上层,若允许,利用此时补充水分。 (3)晚餐:可炊煮,时间较长,补充未摄取的养分及大量水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可先喝点汤以增加食欲。 (4)宵夜:重点在补充水分。 (5)行动粮:补充蛋白质、脂肪、醣类。每次食用份量不须太多,但应经常食用。 (6)预备粮(紧急粮):因恶劣气候、行进错误、受伤或其它原因造成行程延误时的紧急储备粮食。 应不须炊煮、质轻、易消化吸收、可长时间储存。如肉干、干果、糖果、谷类混合制成的饼、水果干等。 另外如汤包、茶包、饮品等也可在有水源及热源时使用。 7. 登山粮食计划 (1) 先决条件要使大家都吃得下!应兼顾营养、份量、重量、保存、经济及口味。 (2) 分个人与团体两种方式,小团体通常以团体为粮食计划单位。 (3) 菜单可交由团体或个人拟定,拟定后应公布给大家审核,之后列出所需材料名称及份量,之后便是采买。 (4) 有些罐头太重,可用塑料容器分装。 8. 清洁: (1) 勿使用清洁剂,即使是所谓天然清洁剂﹔洗人也一样。 (2) 使用热水清洁,当使用完餐具时立刻用水浸洗,并远离水源倾倒,最好是挖洞倾倒再掩埋。 勿用叶子、草、沙子等清洗,可能吸引蝇虫及囓齿类动物。绝不掩埋或弃置垃圾。 (3) 将剩余食物带走,并作为下次粮食计划调整的依据。 (4) 带个大的装水容器,清洗、炊煮、甚至长途旅程中盥洗皆方便。

好东西,正在找这方面的资料.
刹车踩哪个

TOP

返回列表